当前位置: 首页> 经典语录>

堪称封神的佛家绝美偈语,读完大彻大悟。

时间:2024-12-17 08:35:39

01

人生哪能多如意。

万事只求半称心。

——出自【杭州灵隐寺楹联】

“人生哪能多如意,万事只求半称心;世间浮华皆如梦,半醒半醉最相宜。”

半生已过,才懂得,人生不能过于追求完美和圆满,要修得“半”的生命智慧,拥有“半”的人生态度。

人生根本没有完美,无论什么,都有缺憾,即使心有不甘,极力苛求,也是徒劳。

人生的不如意十之八九,真实的人生一定是有笑有泪,有幸福也有烦恼,有满意也有遗憾,强求一切圆满,就是自讨苦吃。


晚清名臣曾国藩给自己的书房起名为:“求阙斋”。

曾国藩说:人生不能求全,要求缺不求满,满招损,谦受益,一个人一旦一心生追求完美,往往就是祸患的开始。

事不能做绝,话不能说满,福不可享尽,利不可占尽,功不可贪尽,凡事都要留着回旋的余地,游刃有余,进退自如。

自古人生最忌满,求缺不求满是一种处世哲学,是一种宽容和大度,也是一种豁达的格局和境界。


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,花半开,酒微醺,万事只求半称心,做人做事适可而止。

“半称心”,不是消极无奈,而是一种心灵状态,是一种生活态度,是一种人生智慧。

只有调整心态,淡泊谦逊,知足常乐,适可而止,懂得珍惜拥有,我们才会收获如愿以偿的人生。


02

方外云山无非幻境。

静中岁月自有长春。

——出自【西安广仁寺楹联】


释义:远离世俗的云山之地,其实也只是虚幻的景致。在平静淡泊的日子里,内心自然会感受到长久的青春与活力。

在远离世俗喧嚣的方外云山之间,人们常常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超脱。但这飘渺如云、美丽如画的景致,也不过是一场幻境,是心灵暂时逃离现实的避风港。

真正能让我们永葆青春的,并非外在的山水美景,而是在平静淡泊的生活中,内心所孕育的那份宁静与智慧。

03

野鹤闲云,何非法相。

清风明月,亦是色尘。

——出自【趵突泉楹联】

一切自然景象都是佛法的体现。闲云与野鹤,清风与明月,这些看似平凡但充满诗意的自然元素,都是指引我们了悟法相的途径。通过对它们的观察与思考,我们能够领会到一切现象的空性,认识到依赖和执着于任何现象都是无常和无我,进而达到心灵的清净和自在。

宇宙间的一切现象,无论是自由飞翔的野鹤、悠闲飘荡的闲云,还是令人愉悦的清风、皎洁的明月,它们都既为法相,亦是色尘。

正如《金刚经》所云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”

世间万物,终究不过是在无尽时空中的短暂显现,如同梦境般虚幻不实。

只有不执着于外在的表象,学会洞察其背后的真谛,才能够达到内心真正的自在与解脱。

04

山静尘清,水参如是观。

天高云浮,月喻本来心。

——出自【承德水月庵楹联】


【赏析 】

“山静尘清,水参如是观。天高云浮,月喻本来心”是河北承德水月庵的一副对联。这副对联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,表达了佛教哲理中的“如是观”与“本来心”。


山静尘清,水参如是观:上联描写了山间的静谧与清新的环境。山静无声,尘埃不扬,清澈的水如同佛经中所说的“如是观”,即一切事物都是如实地呈现其本来面目。通过对山水的观察与参悟,人们可以领悟到天地自然的真理,从而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。

天高云浮,月喻本来心:下联描绘了高远的天空,飘浮的云朵,以及明净的月亮。天空高远,云朵自在漂浮,月亮象征着人内心的本真与清明,意指人心如明月般澄澈无染,展现了佛教中的“本来心”思想。

这副对联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,蕴含了深刻的哲理,强调了通过观察自然现象,领悟人生真谛,达到内心的清净与智慧。这种对自然和心灵的参悟相互映照,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哲学体系。


05

微笑拈花,佛说两般世界。

拨观照影,我怀一片冰心。

——出自【五台山殊像寺楹联】

释义:

微笑轻拈那绽放的花朵,仿佛间,佛在低语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。一者喧嚣纷扰,红尘滚滚;一者宁静致远,梵音袅袅。

我轻轻拨动光影,那里藏着一片冰心,晶莹剔透,不染尘埃。在这片冰心之中,我寻觅着超脱与宁静,愿以这份纯净,映照世间万物,让心灵得以真正的自由与安宁。


06

意静不随流水转,

心闲还笑白云忙。

——出自【峨眉山千佛寺楹联】

大意是内心的意境很平静,不会随着潺潺的流水而转动;心中闲暇无事,还觉得匆匆如飞般的白云很可笑。表达达到了不受外界干扰、超越自然的境界。

尘世纷扰,万物变幻无常,当我们拥有一份笃定的意静时,便能在波澜中安之若素。

流淌的水,恰似世间种种诱惑与变动,而我们的内心不为所动,坚守着那份静谧。

心闲之时,笑看白云忙忙碌碌,它们看似自由,却也在奔波之中。而我们,在这份闲适里,感悟到生命的另一种姿态。

让我们学会在纷繁中修得意静,在嘈杂中觅得心闲。不被外在的纷繁扰乱心智,不被无常的变幻迷失方向。

以一颗禅心,去看待世间万物的来来去去,去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。

在宁静与闲适中,找到内心真正的归处,领悟无尽的禅意智慧,让生命在这份超脱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,从容自在地行走于这如梦如幻的人生旅途。

07

剪一片白云补衲,

邀半轮明月看经。

——出自【白塔寺楹联】

此处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修行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,以及在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的情境。用白云补缀衣物,与明月为伴研读经文,都是一种借自然之美来净化心灵,通过减少物质的贪恋达到心灵的自由。这种生活态度,不仅体现了对物质世界的超脱,也展现了追求精神世界深度的决心和方法,即利用自然界的元素来增进心灵的宁静与智慧。

08

窗静乌窥禅,心是主人身是客;

山虚风落叶,天漫绝顶海漫根。

——出自【南通白庵楹联】

【禅语智慧】

以景寓理,在静虚的当下,万物各安其位,各现真境,在天地丰美的声色中,含藏妙悟的契机,能自己作主,不攀外缘,所遇都能带来无上的清净心。


上半句中,窗前静谧,鸟儿偶尔探头窥视,仿佛在观察禅定中的修行者。

然而鸟儿不知,肉身只是灵魂暂居的客舍,肉身之中的灵魂才是主人。

下半句中,山之所以谓“虚”,是因为高山虽巍峨壮观,却也难逃岁月的侵蚀,最终化为尘土。

秋风萧瑟,落叶飘零,世间万物生灭无常,生命脆弱且短暂。

再观天之高远,海之深邃,皆非人力所能及。

相比之下,人生犹如沧海一粟,面对宇宙的浩瀚与时间的长河,何其渺小。

这一副楹联告诉我们,无论是面对内心的波动还是外界的变化,都需要保持一颗平静、清明的心,不被外物所迷惑,去执着于世间表象。

09

长啸一声,山鸣谷应;

举头四顾,海阔天空。

——出自【南通狼山广教寺楹联】

意思是抬头环顾四周,没有什么是能够阻挡视线的,像海一样辽阔,像天空一样没有边际。比喻人心胸眼界开阔,无拘无束。


人生如行舟大海,只有拓宽心胸,才能容纳万千气象;如翱翔蓝天,唯有放眼长远,才能俯瞰无际风光。心若天高,眼界自然浩渺;人生路长,心境自当旷达。


让我们的心灵如同这无际的天地,不畏云雾,不惧风雨,时刻保持一颗旷达与自由的心。心灵得到解放,便不再有束缚,不再有界限。无论身处何地,无论面临何境,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和高远的眼光,洞悉事物的本质,把握人生的舵盘。

10

山静日长,时于此中得佳趣。

天心水面,更从何处问真源。

——出自【自然庵楹联】

释义:

在静谧的山中,日子显得格外悠长,时常能在这里面领略到绝妙的自然意趣。清澈的水面仿佛映照出天道的本心,还需要向哪里去寻找真正的本源呢?


【赏析 】

“山静日长,时于此中得佳趣。天心水面,更从何处问真源。”这两句诗描绘了自然景象和哲理思考,具有深刻的意境。

山静日长,时于此中得佳趣:这句诗描写了山中宁静的环境和悠长的时光。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,人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,从中体会到许多美妙的情趣。“山静”指山中的寂静,仿佛时间在这里变得悠长。“佳趣”指的是美好的情趣,表达了在这样的环境中,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。


天心水面,更从何处问真源:这句诗转而思考哲理问题。“天心”指天空的中心,这里用来比喻人心的中心或本质。“水面”则指水的表面,这里象征着表象或现象。作者提出疑问:如果要探求真理的本源,又能从哪里去寻找呢?这一句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和探求过程中的迷茫,强调了真理的难以捉摸和深奥。


整体来看,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,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哲理问题的思考。在宁静的山中,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好,同时也会引发对人生和真理的深刻思考。